作为一个唐国强版诸葛亮的脑残粉丝,我看电视剧的时候是从第27集三顾茅庐看到第77集诸葛禳星,看小说的时候从36回元直走马荐诸葛看到103回星落秋风五丈原,其余的一概略过,其中,从三顾茅庐到刘备托孤之间更是一看再看,因为那时候孔明先生还比较玉树临风风华正茂,没有那么兢兢业业心力憔悴惹人心酸。
在不同年龄阶段反复阅读同一本书的好处就是常常可以从同样的文本中获得新的信息,看到前次未曾看到的内容,纵然回回抚书长叹,回回叹得都不一样。
年轻的时候(年轻得看到书里电视里死了人就要哭,嗯,也就是初中的时候)看到五丈原诸葛禳星,最扼腕的就是那个破魏延偏偏就挑这个时候愣闯了进来致使主灯熄灭,简直是要跳脚大骂。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丞相大人的悲剧是差一点就可以成功续命,我为造成了失败结局的这个偶然痛惜不已。过了好几年,再看上方谷到五丈原一段,除对这种偶然事故的感叹之外,真正叹息不已的是关云长败走麦城,陆伯言火烧连营,隆中对方略成空之后,孔明先生的独撑大局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觉得这种“何敢委之数与命”心态下的逆势而行以及最后的失败才构成了一种真正的悲剧的壮美,比偶然多些必然,比必然又多些偶然。到了这时候再回过头去看孔明出山之前,司马徽见刘备时所叹“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以及“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便觉得诸葛亮一生就如此首尾呼应,是一出完满的悲剧了,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才理解为什么出师表最后,诸葛亮会“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了。
回到开头,三顾茅庐一段,同样也是各种版本反复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理解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仍然是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仅仅是当作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来看,字里行间,说什么就是什么,玄德前两次未见着孔明,只是因为碰巧孔明出游了,第三次见着了,孔明又真恰好是在睡午觉。第二阶段则开始想故事中这些人的举动背后的支撑点是什么,始觉得孔明三番两次的不在家,在家又在睡午觉,那实实在在是故意的,玄德求而不允,那实在不过是隐居文人的自谦推辞的例行公事,自己实在是想入世想要建功立业,不求闻达于诸侯那都是假象,只是要吊足玄德君的胃口,不然也不会早有隆中对。这时便想,孔明这行为实在是装到底,孔明玄德对着演戏,还当真演得不亦乐乎,不禁大笑。
再后来,重看三顾茅庐,首次注意到罗贯中的写作技巧,在孔明出场之前,徐庶、司马徽、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黄承彦、诸葛均,乃至山间农夫、草堂小童,这个一个一个人物花费了近两回的篇幅,将孔明先生高才贤德铺垫了个足,而后期诸葛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实实证明了这些高才贤德,兼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这断不是一个会去演着那样没有意义的装腔作势的戏的人,于是便觉得如之前那样去理解三顾茅庐,过于轻浮。到这回,我便相信,孔明先生躬耕于南陽是真,淡泊明志是真,若非真遇着刘备这样的,便不求闻达于诸侯也是真,茅庐前几次之所以顾不着人,顾着了又再三推托,并非孔明按照隐者惯例演戏,而是在决定要不要出来呕心沥血卖命尽忠,若事成之后,再“清风明月入怀抱”也是真。到这一层,有这些“真”,才有后来那些故事。
最后,今天在毛宗岗对三顾茅庐的回评里看到这么一段:“每到玄德访孔明处,必夹写张翼德几句性*急语以衬之。或谓:孔明装腔,玄德做势,一对空头,不若张翼德十分老实。余笑曰:为此言者,以论今人则可,以论玄德、孔明则不可。孔明真正养重,非比今人之本欲求售,只因索价,假意留难;玄德真正慕贤,非比今人之本不爱客,只因好名,虚修礼貌也。” 啊啊啊,真真深得我心!
ps,我看三国的顺序是连环画、电视剧和小说,不知道为什么,连环画里的人物形象和电视剧里头的演员形象还异常相似,因为连环画和电视剧的双重影响,到我开始看小说的时候,刘关张赵诸葛曹操周瑜孙权的形象已经自动套入电视剧里的演员形象了,尤其是诸葛亮和曹操,这也导致我后来看唐国强(此君现在已然残了)和鲍国安演谁都不顺眼。。。
————我是八卦yy的分割线,下面进入纯脑残阶段————
以下是为随年龄增长的yy水平的提高。。。
从八卦的角度来讲,三国也是极好的YY对象,当初看到刘关张兄弟三人同吃同睡的时候,yy细胞未得充分发展,没觉出什么劲儿来,到孔明先生来了以后,与玄德君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引发了关张二弟极大的不满,(根据yy的原则,在这里,我们姑且把这种不满,恩,理解为嫉妒)而玄德君对此的解释是我得军师,犹如鱼之得水,啊哟哟,这是什么破比喻啊,太撩人了也。。。但是后来我得知,玄德君大孔明先生有20岁,并且玄德君双耳垂肩,双臂过膝,不符合 yy的美型原则,于是玄德与孔明先生的搭配被我自动否决了。。。思来想去,恩,也只有“资质风流,仪容秀丽”的周大都督可以匹配了,况且,他们来你来我往一来二去的斗了那么些回合,用某同人写手的话说“他们俩那点事儿,谁还不知道么。。。”
那么关于周都督和诸葛军师的关系么,自是奇特非常。在百度周瑜吧里面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周大都督的粉丝群在阅读了三国志之后,对罗贯中先生深恶痛绝恨之入骨,恨其把如此英雄盖世玉树临风的周郎写成了个嫉贤妒能小肚鸡肠的人。在我头几次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确实也是这么觉得的,但是到后来,我发现,罗贯中笔下的周都督,真不是个嫉贤妒能小肚鸡肠的人呀。周都督多次要杀诸葛军师,并非由于孔明强于自己,而是由于这个强于自己的人,他属于刘备嘛。。。若我是周瑜,也非杀孔明不可。所以说,罗贯中先生的行为是把周瑜写得英智非凡但不如孔明,而非嫉贤妒能。。。实际上,按照毛先生的评语“周瑜真爱孔明之至耳”,不然也不至于在决定杀之前,先试图招安他。恩,同样,根据这样一句话,再加以yy的精神(这种暧昧不明矛盾异常的关系才有美感啊),我们可以看出,周都督对孔明当是又爱又恨,不得不在个人感情与江东立场之间做出令他自己感情受伤的选择。。。这也可以理解他为什么那么容易就被孔明先生气到,然后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绝叹。。。再看孔明祭公瑾文“从此天下,更无知音”,毛先生评曰“此是实话”,恩,此是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