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太流行了,几乎所有小学生都会背,我也是小学时候背诵的,现在题目忘了,却仍然能记得这首绝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这人就是东想西想,吃些不长。这诗写得简单,也很轻松。但我猜诗人也许不是他诗里所说的那么轻松。
小的时候背井离乡,外出闯荡。可能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出走,也可能是少年的激|情和雄心壮志,立志“踏遍天涯,访遍夕陽,歌遍云和月”(唉,唉,琼瑶了一把……故作幽默一番)。
老了,身体扛不住了,老眼昏花,外地的姑娘也看不过来了。也不想再飘,回家吧。可能到老了,发现自己其实一辈子也不能真正融入外地生活。人的故乡属性难以改变,因为那时候你是童年,一张白纸,那时候给你灌输的价值观是终身性的,即使以后你觉得改变了,其实那是变形、掩盖,或者钻进了你潜意识的被窝里了。
所以啊,在外地一辈子,还是改不了乡音。仍然是平舌卷舌难分,或者前鼻音后鼻音不分。和当地人说话多多少少有点微妙的差别,怎么学也学不过来。
可是一遇见老乡,或者吃到家乡菜,澎湃了,内牛了。
于是家人逐渐团 结在一起,常聚聚,在外地聊聊家乡的事情,人物。那时候熟悉的想吐的东西,现在看来都是梦。
两鬓却堆上了白色,不仅是鬓发,脸上是不是还有了千沟万壑?以前细嫩的皮肤现在长满了老人斑。更重要的是,男孩啊,曾经每天早起都会无情地晨勃(不懂问百度),现在啊,却永远地垂头丧气地吊在半空,像失败的毛毛虫……
现在回家了吧,看见一帮孩子在自己的母校上学放学,感慨了吧?你以前也是这里的学生啊……那帮孩子却问你这个客人从哪来的。
我就喜欢这种诗,简简单单,三下五除二就把感觉给我挑逗起来了。
想起很多可以做成散文或者小说的题目:故乡、归家、客人等等。
我们中小学的时候,语文课上经常批评“邯郸学步”这个成语。但是你丫自己想想,人类是不是有邯郸学步的本性。
就拿乡音来说,这个南方人在北方肯定学到很多北方话,自己的家乡话不正宗了,但是外地话又不可能完全学会。你丫的龟儿子是不是四川人……哈哈哈哈。
你丫回家的时候,又会觉得:擦,我真不适应家乡。
所以周树人爷爷在小说《在酒楼上》有一句:北地固然不是我的故乡,南来也是客子。
所以北岛老师有一句诗:只有修改背景,你才能重返故乡。
所以周树人爷爷的《故乡》那位主人公回故乡之后又沉闷地离开了。
所以钟北平同学也矫情地模仿写了一句:北平非故土,巴蜀亦行人。
所以,当你离乡的那天起,你就再也不能回来了;然而你又不能真正地进入别人的生活。奥赛罗到死都在强调自己是威尼斯公民,实际上他心里是觉得自己不是……
你就只能徘徊于无地,“黑夜将你吞并,光明又要使你消失”。
还有一个办法是,别那么矫情!该干什么干什么!想那么多干什么!该吃吃该喝喝!
草!不矫情,你还上豆瓣网干什么!讲矫情进行到底。
回家、故乡、昨天,啧啧啧,多有意思的题目。
记得《樱桃园》里那个女地主朗涅夫斯卡亚从巴黎回到自己的庄园,看见自己曾经的育儿室,那是哭得一泻千里啊。
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个“客”字,需要写在纸上,然后把纸在嘴里反复咀嚼,咀嚼,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