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字是我突然想到的。然而,以袁大将军的蛮、痴、纵文,也不辜负这等好姓名。
近日囫囵吞枣看了金庸的两部小说《鹿鼎记》和《碧血剑》。算来《碧血剑》是金庸的第二部小说,《鹿鼎记》殿后。有人说《鹿鼎记》不好看,果然。但《鹿鼎记》和《碧血剑》加起来,也不及后面那篇薄薄的《袁崇焕评传》精彩万分之一。
《碧血剑》终究笔法稚嫩,脱不开武打小说的窠臼,情节陈腐,人物性格毫无光彩。那个袁承志可厌极了,这种可厌一开始还不觉得,等你看完全书,合上书页,脑海里再过电影 一番,却全然想不起他有何英雄壮举,还不如一个韦小宝来得生动有趣。袁承志是个失败的男主角,因为他基本上是一个叙述的工具,而金庸花笔墨写他,后文里也写得清清楚楚,原因一是为了袁崇焕,一是为了金蛇郎君,这两人才是《碧血剑》真正的男主角。此种手段倒像极曹禺写《雷雨》是为了天上的那个雷,写《原野》也是旷野上的那股陰蛮之风。金庸到底是新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一离开武打书的语言套路,写起像模像样的白话文《袁崇焕评传》,就是一股子老底子新文化的气息了,非常诚挚,颇带情感,语文工整。
《袁崇焕评传》写得气势壮人,不像《碧血剑》那般情节窝囊又没有巧妙的铺张,对人物的性格、心理揣摩得搔到痒处,如分析崇祯因母亲是小农出身,所以才天性这般敛财、嗜财、吝财。评传又不像《鹿鼎记》那般长得讨厌,纵观小说之胜,非胜在情节,而在人物。然而《鹿鼎记》恰恰情节七拐八拐,好像打乒乓一样随时在补漏洞、拆漏洞,但人物性格乏善可陈,都是一般的世情小说套路。《鹿鼎记》高明点在于对为官之道的精辟演绎,对小流氓 韦小宝玩转乾坤的娓娓道来,让我想起一个游戏名字:《北京浮生记》。
袁崇焕操着广东口音,却在北国之外抗击后金。料到自己会死于反间计,仍然挺命关外,正像他自己所言:是天下第一等亡命之徒耳。这又是怎样的崇高。我等后人绝无袁将军之舍生精神,而将军又是一等有趣之人,不然就算不上人间极品。他抗金,他从军,只为有趣二字。觉得趣字且奋斗不懈,丢了性命亦不相干,顽劣的官员怕死的士兵到他手中居然换了模样,变做战死沙场的功臣名将。懂兵又懂政治,自己倒并不十分精于武艺精于打仗,只是求实二字,崇焕和于谦果真明代两大英雄。换作好莱坞,不知又要拍出多少类似《勇敢的心》这样的佳片。
还有那个祖大寿,也是明末一等好汉,打不过就降,只是诈降,降了又打,打不过再降,这种抛弃名利的做法才是真正的丈夫所为,不为一般名节所困,英雄耳。只要坚持自己做的是对的,就虽千万人吾往矣。袁崇焕的骨头想必很硬很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