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练习三
一 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
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二 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影响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汉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军政长官。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内史、少府。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以九卿为主的各中央行政长官都各有属官。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央行政长官,如中尉、将作少府等。
汉初沿袭秦制。武帝时废去太尉,改为大司马。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汉代九卿中的名称也有变化。另外还有所谓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经常接近皇帝。
到东汉时,三公已无实权,尚书机构尚书台(即台阁)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魏文帝时,把权势过大的尚书台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这又是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基础。
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首长的权力后来日渐削弱,徒具虚名。隋朝由原来的行政总负责机构——尚书省(或尚书台)分演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部下设司),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代,基本未变。六部成立后,诸卿的职权逐渐变小,有的后来就裁撤了。
宋代中央由中枢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后废尚书省,归并于中书。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大学士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
三 “州”这一级行政单位历代有什么变化?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其辖境很大。东汉末年,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魏、晋、南北朝一直沿袭。隋朝废郡存州,唐代因之,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为州(或称郡)。宋代的州也是县以上的行政单位,州上设路。元代的州也在路或府以下。明清时的州在县以上,府以下,京都所在的直隶州地位略等于府。也有一些散州,虽隶属于府,但实际地位和县相当。
四 古代有几种主要的纪年法?
古代有岁星纪年、太岁纪年、甲子纪年等三种主要的纪年法。
最早采用的是岁星纪年法。岁星即木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以此纪年。
由于岁星纪年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不便,古人又假设一个岁星,叫做“太岁”,使其运行方向与真岁星相反,而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以太岁的运行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
甲子纪年始于东汉。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以此纪年。
五 解释下列名词:
夏历:我国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历法,始于夏代,故称夏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行中书省:简称“省”或“行省”,是始于元代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行中书省”的意思是中书省的行署。本来是临时设的,后来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
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因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称。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门人或亲友往往也为其加谥号。
闰月:阴历一年实际上不到一个太阳年,约三年相差一个月,为解决阴阳历的矛盾,历法上需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知府:官名。宋代命朝臣出守列郡为府的行政长官,称为权知(意思是“临时主持”)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名称,管辖州县,为府一级行政长官。清代相沿不改。
六 利用工具书查出柳宗元的字、籍贯、生卒年、曾任的官职以及他的文集的名称和他的传记资料。
查《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可知:
柳宗元(773—819),唐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北)人,字子厚。曾任监察御史、蓝田尉、礼部员外郎、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职。著作有《柳河东先生集》。
查《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可知:
柳宗元的传记资料在“旧唐13/160/4213”(即《旧唐书》第13册、第160卷、第4213页)和“新唐16/168/5132”(即《新唐书》第16册、第168卷、第5132页)。
七 利用工具书查出“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这两句诗的作者,并说明“金陵”和“白下”是今天什么地方,解释“祖”的意义。
据日本人编唐诗索引可以查出,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留别金陵诸公》。金陵和白下都是今天的南京市。“祖”的意思是饯行。
八 《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
《说文解字•邑部》:“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据此知“郊”的本义是指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经籍纂诂》:“郊,郊道要冲之处也。”据此知“郊”在句中指交通要道。
九 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A) 组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树:建立、树立,引申义。
2、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膑》)
树:树木,引申义。
3、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许行》)
树:种植,本义。
(B) 组
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涉:进入,引申义。
2.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吕氏春秋•察今》)
涉:趟水过河,本义。
3.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苏轼《教战守策》)
涉:经历,引申义。
(C) 组
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诚实,本义。
2、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信:相信,引申义。
3、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世说新语•雅量》)
信:使者,引申义。
十 阅读《史记•万石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说出万石君的姓名,给文中加△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作注,并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万石君的名字是石奋。
河内,黄河从潼关向东经今河南省河段的北部地区。
长安,古都城,名始于汉,在今西安市西北。
孝文,即汉文帝。
大中大夫,即太中大夫,汉代郎中令的属官之一,其职责是“掌议论”,即对朝政提出意见或建议。虽是散官性质,但能接近皇帝,提出意见。大:“太”的古字。
九卿,秦汉时期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卫尉(汉景帝时一度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有时改称大理),掌刑法,是最高法官;典客(汉景的时改称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鸿胪),掌管各少数民族和外国来朝事宜;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司农),管理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
诸侯相,即诸侯王的相。
建元二年,“建元”是汉武帝使用的年号,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5年。建元二年即公元前139年。
郎中令,九卿之一,掌管宫廷侍卫。
译文:万石君名字叫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赵国灭亡后,迁居到温县。汉高祖攻打项羽,经过河内,那时石奋十五岁,做小衙吏,服侍高祖。高祖与他谈话,喜欢他的态度恭敬,问他说:“你家中有什么人?”他回答说:“我现在只有母亲,不幸眼睛失明。家里很穷。还有个姐姐,会弹琴。”高祖说:“你能听从我吗?”他说:“愿竭尽全力。”于是高祖召他的姐姐入宫为美人,任命他为中涓官,处理文书和大臣进谒的事情,把他的家迁到长安中的戚里,那是因为她姐姐为美人的缘故。他的官职到孝文帝时,累积功劳做到太中大夫。他不懂经学儒术,但恭敬谦谨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做太子太傅,被免去官职。文帝要选拔可以做太子太傅的人,大家都推举石奋,石奋于是做了太子太傅。到孝景帝时,又任命他九卿这样的官职。因他的职位太接近皇帝,景帝惧怕拘谨,又把他的官职改为诸侯相。石奋的长子名建,次子某、三子某,四子名庆,都因性情柔顺、孝敬谦谨,官位都达到俸禄二千石,于是汉景帝说:“石君和他的四个儿子官位都做到二千石,人臣的尊贵光荣就集中在他们一家了。”就称石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儒术经学而犯了罪。皇太后认为读书的人多外在的气质而少内在的品质,现在万石君家不喜言谈但能亲身力行,就用万石君的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
十一 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越巫》——方孝孺
标点: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委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沙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沙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译文:有一个越地的巫人,自己诈称擅长驱鬼。有人病了,他便设立起坛场,吹角摇铃,跳跃叫喊,并跳着胡旋舞,祈求免灾。如果病侥幸好了,他便享用一顿人家的酒饭,拿了人家给的财物离去;如果人死了,就拿别的原因来推托,始终不认为自己的巫术是虚妄的。常常向人夸耀说:“我善于治鬼,鬼没有敢反抗我的。”有几个好搞恶作剧的少年,对他的欺妄非常恼火,就窥伺他夜里回家时,五六个人分开,藏在路边的树上,每人相隔一里左右,等到那巫人经过时,就往下投砂子石块打他。巫人以为是真鬼,马上吹起他的角来,边吹边跑。他心里非常害怕,被吓得脑袋胀闷,也似乎比平时沉重了许多,走起路来也不知道自己的脚在哪里。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惊慌的心情稍微安定下来,可是树上又像开始那样往下落砂石。他又马上吹角,吹角也吹不出声音了,于是跑得更快。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情形又跟原先一样。吓得他两手发抖,连气也喘不过来了,更不能吹角了。角掉到了地上,只好摇起他的铃。一会儿铃又掉了,只好大喊着往前跑。一路上,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以及树叶的响声、山谷的回音,都以为是鬼。大声呼喊着向人求救,喊声非常悲凄。半夜才到了家,大声哭喊着敲门。他妻子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被吓得舌头僵硬而说不出话来,只是指着床说:“赶快扶我休息,我遇上了鬼,今天要死了!”妻子把他扶到床上,他胆裂而死,肤色像蓝草的青色一样。这个巫人到死也不知道那树间的响声并不是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