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ing

地球概论(第三版)

金祖孟 著 / 高等教育出版社

山河 上传

查看本书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参考答案

3.1 恒星--(如同太阳)
  发光:质量巨大/中心温度很高/热核反应/能量释放;
  光谱信息:表面温度、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方向,
  确定恒星光度,比较视亮度,推知恒星距离等。
3.2 亮度与光度--恒星的明暗程度,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
  视星等与绝对星等--亮度等级(m)和光度等级(M)。
M=m+5-5lgdd指该恒星的距离),因为大部分恒星的距离都在10秒差距之外,故有M>m
3.3 (天球周日运动、太阳周年运动、夜半中星)
3.40等星。5.1等,天空全黑时可见
3.5 赫罗图是根据恒星的光谱型和光度绘制的坐标关系图,表明恒星温度越高,其光度就越大;

  可求主序星的位置,反映恒星的演化历程。
3.6 银河与银河系;河外星系和总星系
4.1 太阳距离、大小和质量测量方法:(P3718-34行)
  太阳半径R等于太阳平均视半径(16′)乘日地距离。利用太阳半径可求太阳大小;

  利用万有引力可求太阳质量:M=RV2/G  (R=1.496×1011mV=2.978×104m/sG=6.67×10-11m2/kg
4.2 太阳大气:太阳可直接观察到外部等离子体层次;
  太阳风:日冕高速膨胀,行星际空间不断地得到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离子流。
  太阳活动:太阳磁场支配下太阳外层大气的剧烈运动;
  对地球影响:黑子/气候,耀斑/无线电通讯,磁暴/极光等。
4.3 哥白尼日心体系:把周日运动归之于地球绕轴自转,而把周年运动归之于地球绕太阳公转;

  行星的复杂的环状视运动,则是地球和行星同时绕太阳公转的复合运动的结果。

  唯有月球才是唯一绕地球运动的卫星。

  日心说是整个近代天文学的基石。开普勒定理(即行星运动三定理):轨道定理、面积定理、周期定理。

  牛顿对开普勒定理的发展:他指出天球轨道可以是任意圆锥曲线,速度是决定轨道形状的必要条件;

  他用数学方法证明了在引力作用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面速度不变;他修正了第三定理公式。

  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理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
4.4 绕日公转周期:125a;与太阳的平均距离:4AU
4.5 行星分类:(地球轨道/小行星带/质量和化学组成)
4.6 彗星--在偏心率很大的轨道上绕太阳运动的冰冻物质;
  星体--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运动的微小颗粒;
  流星--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摩擦发光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闪量的余迹。

  没有大气可以看到彗星,但不能看到流星。
4.7 康德星云说基本论点:太阳系由弥漫星云物质演化而来,形成太阳系的动力是自引力

  (星云各部分之间相互吸引的力)。
  意义:在僵化的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

  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5.1 月球有时会遮掩太阳、行星和恒星,却从没被别的天体遮掩过。

  月球距离地球最近,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和地球相互绕转产生月相变化,因此产生古代历法。

  且对地球的潮汐现象有着主导作用。
5.2 地球和月球的半径之比
5.3 大81
5.4 同步自转--月球自转和绕地公转具有相同的方向和周期。
5.52×3.7=7.4min(无升起现象)
5.6 恒星月是月球在白道上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所需的时间;塑望月是月相变化的周期。

  恒星月是月球绕转地球的恒星周期,长度为27d43m12s

  塑望月是月球同太阳的会合周期,长度为29d12h44m3s
5.7 上弦月傍晚(日落)中天;下弦月早晨(日出)中天;半夜满月位于南方上空(中天)。
5.8 满月或将满月--太阳与月球之间的距角为180o
5.9 上弦月--月落时太阳在下中天,月球在太阳东侧(后升后落)
5.10 判断1:首先,否定(c)和(d),因为月亮凸向上方意味着太阳尚未西落;

  其次,月亮的赤纬是:δm±ε±5o9′,我国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绝大部分地区只能朝南看月亮。

  (b)图中的月相是新月,与题词中所说的"残月"不符,故只有选(a)。
  判断2:直接根据晓风二字判断当时为凌晨,当你朝南看时只有(a)符合,亦即:太阳位于东方地平以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