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ing

地球概论(第三版)

金祖孟 著 / 高等教育出版社

山河 上传

查看本书


第四章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参考答案

8.1

    太阳赤经变化最快:二至点前后;太阳赤纬变化最快:二分点前后。

8.2

    半昼弧公式:cost=-tgφtgδ

    1t:日没时的太阳时角,即半昼弧的长度;

    2)昼夜等长:若φ=0°,即在赤道上;若δ=0°,即在春秋二分时;

    3)昼长夜短:φ和δ同号;昼短夜长:φ和δ异号;

    4)极昼:φ和δ同号且互为余角;极夜:φ和δ异号且互为余角。

8.3

    >>>>>>

8.4

    1/7>1/6>1/8>1/5>1/9>1/4>1/10>1/3>1/11>1/2>1/12>1/1

8.5

    正午太阳高度公式:H=90°-φ+δ

    190°-φ:二分时的正午太阳高度;(2)正午太阳当顶:当φ=δ时,H=90°

    正午太阳高度为零:当φ-δ=90°时,H=0°

    3H=90°-φ+δ=90°-66°34´+23°26´=46°52´

    446°52´ =90°-φ-23°26´  =>  φ=19°42´

    536°34´=90°-30°+δ=>δ=-23°26´,南回归线附近,在1222日观测的。

8.6

    根据题意δ=0°,H=45°,所以φ=±45°(45°N45°S

8.7

    1H=90°-φ+δ=90°-53°30´+23°26´=59°56´

8.8

    1)约280°;(2)南半球;(3)向北移动;(4)向赤道移动

8.9

    1)季节的半球性因素:昼夜的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半球性的,主要 影响太阳热量在南北半球之间的分配;

    季节的全球性因素:日地距离变化决定全球所得太阳辐射热能总量。

    2)按距日远近是季节变化的全球性因素,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半球性因素。尽管过近日点时,全球接受的热量较多,但较多的热量大多集中在南半球。北半球这时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小,是冬季。

8.10

    昼夜等长;四季变化不明显

8.11

    全球性夏季或冬季

8.12

    热带变宽,为45°×2=90°;寒带也变宽,半径为45°;温带消失

9.1

    1)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都太零碎,且彼此不能通约。历日制度在回归年和朔望月之间,即在历月和历年之间,总是顾此失彼,必然有所侧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历法一般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

    2a.阴历。

历月,它按照朔望月的长度来定历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通过大小月的适当安排,使其平均历月接近朔望月。

历年,12个历月的累积为它的历年。概括地说,阴历的基本原则是:平均历月=朔望月;平均历年=朔望月×12

    b.阳历。概括地说,阳历的基本原则是:平均历月=回归年÷12;平均历年=回归年。

    c.阴阳历。概括地说,阴阳历的基本原则是:平均历月=朔望月;平均历年=12.3683朔望月=回归年。

    3)无必要

9.2

    用来指导农业生产;

    以月相定日序。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时刻,把每次合朔的日期定为初一;根据先后两次合朔所包含的日数多寡,来确定月的大小:如果包含30日,当月就是大月;如果只含29d,便是小月。

    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代以天为主,地为从;天同干相联,叫天干;地同支相联,叫地支。两者合称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共有10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循环搭配为甲子、乙丑、丙寅……亥癸,正好以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用于纪年、纪月、纪日和纪辰。

9.3

    下弦月

9.4

夏历月序           大小月

三月               小月

四月大月

五月小月

闰五月小月

六月大月

七月大月

9.5

    1)儒略历:365d1a(平年),每4a一润,润年为366d;平均历年为365.25d

格里历:格里历对儒略历的置润法则进行了调整,改41润为400a97润,以消除新的误差,使春分固定在321日;凡遇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算润年,如1700年、1800年、1900年不再是润年。

    2)为了宗教事务上的方便。旧历由于每年有0.0078d的误差,自公元325年到1582年,春分日从321日提前到了311日,使复活节的推算在321日和真正的春分日之间无所适从。为了克服这个混乱的状况,格雷果里决定修改儒略历。

    3)使当时的春分回到321日;使以后的春分固定在321日。

    4)十月革命按照旧历发生在1025日,而按照新历是同年的117日。

    5164314

9.6

    平年364天,五年一闰,闰年365天。一年4个大月,8个小月

10.1

    根据S=α*+t*得,S=α*+t* =14h22m+13h02m=27h24m,所以有S=3h24m

10.2

    1)视太阳时:以真太阳时角推算的时刻叫做视太阳时。特点:流逝不均,但可以直接测定。

平太阳时:以平太阳时角推算的时刻叫做平太阳时。特点:流逝均匀,但只能根据恒星时或视时推算。

    2)时差:真太阳和平太阳之间的时刻差。时差的周年变化是视太阳日周年变化的结果。具体变化情形可以用视午和平午的比较来说明。如图4-37P131)所示,在视太阳日长于平太阳日期间,视午逐日推迟,时差逐日便笑。在这段时期的终了,视午最迟,时差达极小值。反之,在视太阳日短于平太阳日期间,视午逐日提早,时差逐日变大。在这段时期的终了,视午最早,时差达极大值。

    时差的极大值和极小值,都是视太阳日和平太阳日的差值累积。所以,视太阳日和平太阳日的差值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分别只有+29s-21s;而时差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却分别可达+16.4m-14.4m

10.3

 

10.4

    两者都是

10.5

    h55´12"

10.6

    E67°34´

10.7

    原因: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既有相对统一性,又保持一定地方性的完善的时间系统。

    内容:划分标准时区和设立日界线。

    划分时区:国际经度会议所划分的标准时区,只作理论性规定,这样的时区叫做理论时区;目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标准时区称为法定时区。

    区时:各个时区采用各自中央经线的地方平时,为全区统一的标准时间,即区时。

在时刻和经度的关系上,区时显然不同于地方时。地方时直接决定于经度:任何两地的经度差,都等于它们的地方时刻之差。区时则不然,两地的区时之差,决定于它们的时区之差,而不直接决定于两地的经度。例如,115°E125°E,两地经度相差10°,但它们属于同一时区(+8区),因而有相同的区时;而110°E120°E两地,经度同样差10°,而区时相差1小时。

10.8

    法定时:各国为了自身的便利,在制定标准时时,根据具体情况对理论上的标准时进行各种调整。它们被称为法定时。“北京时间”不同于“北京地方时”。后者是东8区的区时。

10.9

    日界线:日期进退的界线。180°经线是它的最佳选择,这是因为:它不仅可以避免环球航行中发生的日期混乱,而且还可以避免时刻换算中出现的日期混乱。

    日期进退:东12区比西12区要早1d。因此,轮船或飞机越过日界线时,要变更日期:自东12区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要退回1d;反之,自西12区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要跳过1d

10.10

    1029日,星期六

10.11

    协调世界时:它是一种介于原子时和世界时之间的时间标准来播发信号。它以原子时为基础,但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世界时。实际上是原子时的秒长和世界时的时刻相互协调的产物。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部门对时间的要求。

协调方法:一是调整原子钟的速率,将原子秒长每年订正一次,使它的长度接近当年的平太阳秒长,在一年内保持不变,并使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的时刻差值,保持在0.1秒以内。另一种方法是拨动原子钟的指针。它保持原子时的秒长不便,而对它的时刻则按照实际情形适当进行调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