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ing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编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凡人皆需供奉 上传

查看本书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1.什么是国际传播?主体有哪些?

答:国际传播是指不同国家社会系统间的传播,是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的传播。基本主体是国家,此外还有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什么是全球传播?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理解?

答:全球传播是指将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为一体,以整个世界为范围的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①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②在全球传播中,传播主体出现多样化的趋势。③主要媒介依然是广播、 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与此同时,具备多种媒体功能的互联网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④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⑤全球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

3.谈谈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

答:全球传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经济信息的全球性实时传播的实现,体现在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中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②政治全球化的加速:表现在一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二是地理政治向全球政治变化。③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4.随着跨国卫星电视的发展,传统的国际广播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新的跨国卫星广播电视以影像传输为主,其运营和节目提供者除少数政府或公共机构外,主要是商业媒介。国际传播媒介过去主要执行对外宣传功能,而在今天,则担负起了全面的文化输出的任务。

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反映了什么性质的问题?

答:①尽管全球信息化过程在不断加速。但由于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信息负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两极分化现象;②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的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

2.简述“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过程及其实质。

答:“新世界信息秩序”:从1973年《阿尔及尔宣言》开始后的长达十余年时间里,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主要舞台,在各种国际机构和国际场所,展开了一场一美英等发达国家为一方,以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方的两大阵营的激烈论战。

过程:1973年《阿尔及尔宣言》—1978《大众传媒宣言》:发展中国家力量的集结时期,不结盟运动发挥重要作用。发布《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

      ②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发布《大众传媒宣言》—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书《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争论走向激化时期。

      1981年《塔罗瓦尔宣言》:西方国家的抵制与反对)

      ③美英推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412月 美国退出;1985年 英国退出)—现在

3.《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有哪些要点?

答:五点:①地球世界上的

这个宣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反响,成为团结广大大战中国家的重要指针。

4.解释下列 名词概念:

答:《大众传媒宣言》:1978年教科文组织第二十次大会全票通过,但这个宣言是妥协的产物,它只规定了大众传媒活动的一般准则和规范,如维护信息自由和人权。反对种族差别和殖民组织等,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因此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

《麦克布莱德报告》: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发表的报告书《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在许多方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观点、要求,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塔罗瓦尔宣言》:1981年,代表西方国家垄断大媒介利益的国际性院外活动集团——“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在法国塔罗瓦尔召集了“自由之声”集会发表的宣言,认为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西方国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必须予以抵制和反对。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1.试析国际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

答:新闻的选择和加工是依据移动的标准和尺度的,这些称为新闻价值,其构成因素是复杂的,既包括某些客观因素,也包括记者或编辑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心理因素,也是还包括传媒组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目标和利益。新闻价值体系决定着传播媒介选择和加工新闻的立场、态度和方针,不同的价值体系形成报道活动不同的倾向性。国际新闻通常体现着传播媒介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其选择和加工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标准,而在国际报道中存在着垄断和 控制结构状况下,流通于世界的国际新闻的绝大部分,都是根据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价值标准而选择和加工出来的,它们服务于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和目标,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着严重的危害。

2.什么是信息主权?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是什么?

答:信息主权,是诺顿斯登和席勒在《国家主权和国家传播》1979年 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这是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①对本国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机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 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信息主权是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国家主权面临着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主张,与拥有领土、资源及社会制度等的主权意义,一个国家对自己的信息传播资源和传播制度同样应该拥有主权,这是在信息时代保障国家主权完整的重要条件,对信息主权的重视和保护,已经成了世界各国规划和建设本国信息系统的重要指导思想。

3.试析冷战结束后个别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主要策略。

答:①直接使用军事手段实行高压政策 ②使用经济制裁、经济掣肘或制造金融动荡来左右别过经济局势 ③使用信息手段干预别国内政。

4.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它有哪些特点?

答:美国学者席勒是文化帝国主义研究的代表学者,在1976年出版的《传播与文化支配》中提出,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这里的外部压力,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信息和文化产品单向汹涌而入的状况。

    特点:①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③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实现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