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 章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11 ) :
个人观察、科学研究、案例、类比
在这一章里,我们继续探讨对证据的评价。本章重点讨论如何评价个人观察、科学研究、案例及类比等这四种证据的可信度。当我们遇到这几种类型的证据时,必须对它们的可信度提出质疑。
回批判性问题:这些证据钓可信度有乡*:个人观察、科学
研究、案例、类比
个人观察
个人观察是一种有价值的证据,许多科学研究都以此为依据。例如,我们对自己亲眼所见的东西是有把握的,因而我们对目击证人的证词给予高度的评价。然而,个人观察也存在不足,这是因为人们倾向于看到或听到合乎自己意愿的东西,倾向于选择并记住某一事件中与自己的经历和背景最一致的部分。
与镜子不同,观察者不会为我们提供“原模原样”的观察资料。我们“看到”的和报道的东西,都经过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的筛选。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观察者常常对观察到的结果不满意。因此,当我们预料到不同观察者的观察结果可能不一致时,必须要警惕不能仅仅依赖某一个观察者的观察。以下这三个例子能帮助你认识到依赖个人观察结果的危险性:.裁判员看到一次击打;击球手看到一个球。
.便利商店发生了一起抢劫案。一名目击证人声称他看到歹徒手里拿着一把很大的手枪 ;而另一名目击证人却信誓旦旦地说歹徒手里挥舞的是一把水枪。
.一位朋友认为你对某重要人士的意见是有敌意的,而另一位朋友则认为你只是过分自信而已。
虽然个人观察通常都是有价值的证据来源,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们不是无偏见的“现实的镜子”.当它们被用来支持有争议的结论时,我们也必须通过其他观察者来进行验证,或寻找其他证据来支持该结论。例如,某人宣称她看到一名老师对一名学生实施了性骚扰,如果其他学生证实了她的说法,那么证据就更为确凿了。还有,实施观察与报告观察结果之间的时间间隔越久,观察结果出现的问题就越多。
当把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网络中的观察报告作为证据时,你必须确定有没有充分的理由能让你相信这些报告。最可信的报道必须以最新的观察结果为依据,并且观察者必须在理想的条件下进行观察,观察者不能有任何与被观察事件有关的期望或偏见。
把科学研究作为证据
“研究表明… … ”
“研究人员在近期的一项调查中发现… … ”
“据《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报道… … ”
科学研究是一种以大量观察资料为依据,并且常常具有特殊分量的一种权威意见,一般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系统地收集观察资料而进行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到底有多大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与判断权威意见的方法一样,那就是提出大量的问题,否则无法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进行讨论。世间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而且人类对于这些事物的观察和理论也容易出错,所以,社会就求助于科学方法,并把它作为决定事实的重要指导。在对世界进行观察以及在看待直觉和常识的时候,人们运用科学方法来尽量避免许多自身内在的偏向。
科学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首先,科学方法在能被公众证实的数据中寻找信息,即其他合乎条件的人能进行相似的观察并考察是否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在这种条件下得到的数据就是能被公众证实的数据,也就是能被重复验证的数据。例如,一名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的放射疗法能杀死癌细胞,如果其他研究人员重复了他的实验并得到了相同的结果,那么,我们对这种新疗法就更有信心。
科学方法的第二个典型特征是控制,即运用特定的程序来减少观察和解释研究络果时的错误。例如、偏向是观察中的主要间题,
尽管科学选比我们这雏讨论的要复杂得多,但是,痴于科学方汰强调科学研究是最可信的证据希望你能记住这一点。
不幸的是科学研究证据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就是可靠的,或者对证据解释就是准确的。尤论是依靠其他证据还是依靠研究正据,都必须保持态度。述有人类行为问题,即使是最可靠的证据,也只能作为暂时性豹答案。
当然应该相信前者。由于研究过程极其复杂,又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受过良好训练的研究人员,有时也会得出有重大缺陷的结论。
因此,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并不能保证该研究在关键方面没有缺陷。
研究结果常常是相互矛盾的。因此,针对同一问题,一项孤立的研究常常得出有误导性的结论。由多个研究者或研究小组重复验证过的研究结果最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这个问题:“其他研究者验证过这些结论吗?"
研究结果并不能证娜吉论。最多只能说,研究结果支持结论。记住,研究结果不能为自身作证!研究人员必须解释其研究结果的意义,而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能用不止一种方式进行解释。因此,我们不能把研究者的结论当作“真理”来看待。当你遇到诸如“研究结果表明… … ”这样的描述时,应当把它们理解成“研究者认为,其研究结果表明… … ”
与所有人一样,研究者的期望、态度、价值观和需要等使他们的提问、操作研究的方法以及解释研究结果的方式存在偏差。尽管他们尽了最大努力来避免这些偏差,但是科学事业不是中立的、没有价值取向的,也不是完全客观的。例如,科学家在某个特定假设上往往投入了个人情感。科学家和所有容易犯错误的人一样,也很难客观地对待那些与假设相矛盾的数据。科学研究的主要优点是它尽量公开研究的程序和结果,以便于其他研究者评价其价值,并能对它进行验证。尽管如此,无论一份科研报告看起来多么客观,它总会包含一些重要的主观成分。
演讲者和作者经常歪曲或简化研究结论。传达信息的人用来支持其观点的证据与研究得到的原始结果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研究者可能会在他们的原始研究报告中对结论进行仔细限定,而其他人在引用这些结论时却毫无限制。
6 .研究所得的“事实”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例如,以下这些研究所得的“事实”全部都被主要的科学文献报道过,却都已经被新的研究证据“否决”了:
右利手的人比左利手的人寿命更长。
拍乳房x 线照片对50 岁以下的妇女有益。
人们已经发现一种导致躁狂一抑郁症的基因。
纤维有助于防止结肠癌。
父母离婚对子女造成的破坏性影响是日渐累积的。7 .不同研究的人为性不同。通常,为了实现“控制”这一目的,研究会丢失一些“真实世界”的东西。研究的人为性越强,就越难把研究结果推广到实验室以外的世界。在关于复杂社会行为的研究中,人为性引起的问题尤其突出。例如,为了研究电视暴力的影响,研究者可能会让儿童观看暴力卡通片,然后观察他们对玩具的攻击行为。此时,我们应当思考:“对玩具的攻击行为太人为化,我们是否可以借此获得儿童在其他情境下的攻击性行为的信息?"
研究者在经济收益、地位、安全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会影响其研究结果。研究者是人,不是机器。要他们做到绝对的客观是极其困难的。例如,直接由某药品公司赞助的研究者,与跟药品公司没有任何私人关系的研究者相比,前者可能更多地发现该公司的药品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此外,获得职位和提升、道求尽可能大的收益以及赢得更大名气等方面的压力都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样,尽管科研证据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我们还是要避免过早地相信研究所得的结论。
评价科学研究的线索
运用以下这些问题来判断科研结果是不是可信的证据:
1 .该科研报告的来撅质量如河2 通常,最可信的科研报告发表在由同行专家评审的杂志上,一系列的相关专家对文章进行审查之后才能在这些杂志上发表。一般来说― 但也不总是这样― 杂志的声誉越好,发表在上面的研究设计就越好。因此,你应当尽可能地了解科研报告的来源是否有较好的声誉。
2 .除了来源的品质,该论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线索能证明研究做得很好?例如,论戈有没有报告该研究并瓣窄出的优点2
3 .该研究得到其他人的必证了吗夕得出相同结论的研究是否不止一个?即使在“统计上达到显著水平”的情况下,研究结果也可能是由随机因素引起的。例如,如果某种关系得到设计良好的研究的反复验证,如吸烟与癌症之间的关系,那么,至少在反对此结论的人提出可靠的反驳证据之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结论。
4 .传达信息的人如阿选择他们需要的研究呢2 例如,他们是否遗漏了与相反的结果有关的那些研究?研究者是不是只选择了支持其结论的研究?
5.己有的证据是否比我强的批判性思维?演讲者或作者是否对支持其观点的早期研究表明了批判性态度?由于研究本身具有局限性,由研究得到的多数结论都必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传达信息的人是否证明了自己愿意这样做呢?
6 .某些人是否存歪曲该研究的理由呢?我们必须警惕研究者刻意追求某种特定结果的情况。
7 .该研究的条件是不是人为的?有没有披歪曲呢?你必须想想,“该研究的操作条件与作者推广条件的相似程度有多大呢?"
8 .由取样研究得到的结果,可以推广到多大的范围2 我们将在下一节里深人讨论这一问题。
9 .该研究者所使用的调查、问卷、等级评定或其他冽量手段是否存在偏差或关真2 我们必须确认,研究者对其想测量的东西进行了准确的测量。
在研究中,调查与问卷存在偏差的问题是很普遍的,随后我们将进行更详细的讨论。
演讲者和作者经常运用研究报告来支持其结论的泛化,即声明其发现的事件具有普遍性。例如,“琼斯夫妇离婚对他们家的孩子产生了不良 影响”不是一个泛化的结论,而“父母离婚对子女有不良 影响”就是一个泛化的结论。对研究结论的泛化程度依赖于研究者选择的事件或被试的数量、广度和随机性。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事件或被试的过程称为抽样。
由于研究者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或人进行研究,所以研究者必须选用某种方法,从其想泛化的事件或人群中进行抽样.而且相比之下,某些抽样方法更为合适。在对抽样进行评价时,有几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
1 .样本必须足够大才能证明结论或研究具有普遍性意义。在多数情况下,研究者观察的事件或人越多,结论就越可信。假如我们想知道大学生在完成学期论文时从其他人那里获得了多少帮助,并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那么,研究100 个大学生肯定比研究10大学生得到的结论更可信。2 .抽出的样本在广度或多样性上必须与得出结论的事件一致。例如,研究者想概括大学生的饮酒习惯,就应当以不同大学、不同类型系科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中西部小型私立学校的学生与西海岸大型公立学校的学生可能有着不同的饮酒习惯;因此,如果仅对一所学校的学生进行研究,抽样的广度就不够。
3 .抽样越随机,样本就越理想。当研究者随机抽样时,他们力求使他们想概括的事件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他们尽量避免抽样偏差。例如,主要的民意测验,如盖洛普(Gall 叩)民意测验等,总是尽量采用随机抽样,这样能避免抽取的事件群或人群具有偏差性的特征。你能看出以下这些样本具有偏差性的特征吗?
a .自愿接受性生活频率调查的人。
b . 14 : 30 在家接受电话访问的人。
c .完成刊登在某种流行的妇女杂志上的调查,并寄回答案的读者。
因此,我们想对所有的科研结果提问:“他们抽取了多少事件或被试?抽样的广度有多大?抽样的随机性如何?"
对传达信息的人来说,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由于对抽样的局限性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研究结果的“过度泛化”。他们所描述的结果的概括性远远大于研究证明的事实的概括性。在第8 章里,我们把这样的概括称为概括草率谬误。下面这个研究就存在过度泛化的问题:
在大学里,教授辱骂学生的现象十分常见。最近,对Brightsville 大学的300 名女性进行的调查显示,超过20 %的女性遭受过不止一位教授的辱骂。
抽样方法不允许这种过度的泛化。该研究报告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是把结论泛化到所有大学了,尽管他只研究了一所学校。由于不知道研究者抽样的随机性如何,我们甚至不知道该研究的结论是否适用于进行调查的那所大学。过度泛化使研究产生了缺陷。记住:我们只能把研究结果推广到与研究事件或人相似的事件或人身上!
千万要对过度泛化保持警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强有力的人类行为倾向,我们必须不断与之抗争。
存在偏差的调查和问卷
傍晚,你刚刚吃过晚饭,电话铃响了。“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公众观的调查,你能回答几个问题吗?”如果你回答“好的”,那么,你就和成千上万的人一起参与了该调查― 这种电话调查就是你最常遇到的一种研究方法。想想你听到“根据最近的民意测验”这句话的机会有多么频繁吧。
调查和问卷常用于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观念。可是它们的可信度有多大呢?这就要视情况而言了。调查的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解释调查结果时要特别谨慎。下面,我们来讨论其中一些问题。
首先,要使调查结果有意义,就要确保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是诚实的,即口头报告必须反映被调查者真实的观念和态度。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常常掩盖真相。例如,人们给出的答案可能是自己认为恰当的答案,而不是反映真实观念的答案。他们也许对问卷或被询问的问题有敌意,也许对问题的思考太少。假如你曾经当过调查人员,那么,你还能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记住:你不能假设口头报告准确地反映了真实态度。其次,调查中的很多问题在措辞上是模棱两可的;同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解释。实际上,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例如,你可以想像一下“你的婚姻幸福吗”这个问题可能有几种含义。问题越是模糊不清,调查的结果就越不可信。你应当始终把措辞问题挂在心上。一般来说,措辞越明确,不同的人作出相似理解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三,调查本身存在的内在偏差使调查更为可疑。措辞和上下文是两种最重要的偏差。措辞偏差是一个常见问题;措辞上的一个细微变化就会大大地影响被试的答案。我们以一个由民意测验得出的结论为例,看看该调查所用的问题是如何措辞的。美国的一名国会议员向他的选民发放了一份问卷,并得到如下结果:92 %的选民反对政府资助儿童托管中心。
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调查所用的问题:“你认为联邦政府是否应当提供儿童托管中心以协助家长培养孩子?”请你仔细剖析这个问题,发现内在偏差了吗?“引导”你做出回答的是“协助家长培养孩子”这几个词。
假如把问题改成:“你认为联邦政府是否应当提供儿童托管中』 心,以协助那些上班时间找不到地方托管儿童的家长?”调查结果会怎样呢?因此,该研究得到的答案不能作为公众对于儿童托管中』 自的态度的准确指标。
我们必须坚持对调查数据和问卷可能存在的偏差进行检查。这就要求我们仔细检查闻颐的措辞!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我们已经把具有明显偏差的词语标出来了。
问题:你是否允许同性恋凉者教授你天真无邪的孩子?结论:75 %的人不希望让同性恋患者教授自己的孩子。问卷的上下文安排也会影响被试的回答。如果问题呈现的方式及问题在问卷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即使是对于确定问题的答案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最近的两项调查为例,这两项调查的其他问题都一样,只有一个问题不同。一项调查问:“假如一名怀孕的已婚妇女不想多要孩子,你认为她可以进行合法的流产吗?”而另一项调查中,这个问题之前有如下问题:“假如一名孕妇有证据证明她怀的孩子有缺陷,你认为是否应当允许她流产呢?”不出所料,这两项调查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你知道问题的上下文是如何影响被调查者的反应的吗?
另一个重要的上下文因素是问卷的长度。在较长的调查中,仅仅是因为疲劳,人们对前后项目的反应就可能出现差异。对调查结梁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当心问卷的士下文因素。
既然人们对调查的反应受到诸多未知因素的影响,如追求快乐的需要或对问题的不同理解等,我们还要把调查证据当作可信的证据吗?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颇多,我们的回答是:只要我们保持谨慎的态度,并且不泛化结论,调查证据就是可信的。之所以有些调查比其他调查更出名,是因为调查的质量越好,其影响力就越大。我们的建议是,在接受调查结梁之前,仔细检查调查方法。一旦你确定了方法的质量,你就能在考虑可能存在的所有偏差的前提下,概括出你自己的、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例如,调查的对象是某种体现自由 主义意识形态的杂志的订户,那么,你就会限制针对该杂志订户的任何概括性发现。即使是有偏差的调查也能提供信息;但是,为了不被这些调查蒙蔽,你必须知道这些偏差。
对以研究为证据的观点的批判牲评价
以下这些观点使用了研究证据来支持结论,让我们用针对研究的提问来评价这些观点。
有的孩子明明已经吃饱了,却不知道如何停止进食。家长为了避免孩子长胖,往往会提醒孩子不要吃了。然而,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家长的这种提醒有可能是不恰当的,应该停止。77 名3 一5岁的儿童参加了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在饮食的数量方面,最胖的孩子却有“控制”最严格的母亲。Johnson 和他的合作者Leann L .Birch 在11 月出版的《 儿科》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母亲对孩子的饮食控制得越多,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就越弱”。他们的研究是在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的学前班进行的。该研究发现,在
调节食量方面表现出自然倾向的孩子,是那些在饮食方面最具有自发性、饥饿的时候就可以进食、不必吃完父母规定的所有食物的孩子。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一名儿科营养学家说:“当儿童自身的这种倾向受到干扰时,很有可能导致儿童后期的过度饮食,并引发超重。”
在上面这则消息中,我们看不到批判性思考的任何迹象。传达信息的人毫无批判意识地接受了研究结果。原始的研究报告发表在一份声誉较好的杂志上,这说明该研究的水平应该是很高的。尽管研究报告确实提供了一些详细的研究方法,但是没有提到该研究的任何优点或缺点,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得出概括性结论的基础来评价这项研究的价值。报告也没有说明是否有其他研究者重复过该研究。还有,我们不知道传达信息的人在选择研究时是如何选择的,也不知道该研究与关于肥胖原因的研究是否一致。虽然我们不知道研究者发表这一研究结果能获得什么好处,但是可以推测,发表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拨款和提升,也许这些好处会使他们在解释研究结果时不够谨慎。
那么,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和传达信息的人有没有过度泛化呢?首先,该研究的样本很小― 只有77 名儿童,并且它局限于中西部的一所学校,所以缺乏广度。针对抽样,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这77 名儿童是以什么标准挑选出来的?家长是如何得知这项研究的?自愿接受调查的这些家长是否存在偏差?假如我们从全国的多个学校中随机抽取家庭来进行这项研究,是否能得到相似的结果呢?由此可以看出,上面这篇短文清楚地说明了一个过度泛化的事例!
这项研究使用的问卷有没有偏差呢?假设你是家长,并完成一份关于你对孩子的控制程度的问卷。像这样的问卷,难道你不认为我们应当对答案的准确性提出怀疑吗?关于问卷的措辞或问卷的项目,可参考的信息都太少了,我们无法判断项目是否清晰以及是否存在有偏差的措辞和上下文情境。
对于以上这篇短文的事实性声明,我们已经提出了足够多的问题来使你保持警惕。在相信这些声明之前,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研究可以参考。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种特别的证据来源。
把案例作为证据
总统候选人在演讲时说:“我们政党 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事实上,其中一位受益人就在听众当中,她就是Aliee Goodcas 。,今年70 岁,来自于伊利诺斯州南部的一个小镇,今天她就跟我们在一起。在我们针对老年人而提出的新工作促进计划的帮助下,目前她在一家医院里担任一份全日制工作。Ahee ,请你站起来好吗?"
还有一种与刚才描述的科学研究形成明显对比的常用证据,它着重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通过对一个或几个特殊的个体或事件进行详细的描述来支持结论。这些描述通常是以观察或访谈资料为基础,并且研究的深度、完整性和合理性大相径庭。我们把这类描述称为案例。
传达信息的人往往以对个案进行振奋人心的描述开始。例如,
论证《 严格枪支 管理法》 的必需方法之一,就是提供一些无辜者被枪杀的生动案例。
由于案例是生动、详实的,这使得它们易于形象化,因而往往能吸引我们的注意。政党 候选人越来越多地把案例运用到演讲中,因为他们知道个案丰富的细节能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然而,这样的案例更应当被看作是动人的事例或轶事,而非证据。它们被当作证据使用是非常可疑的。
生动的个案能感染我泞冰为情绪,并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不让我们寻找其他的相关证据。例如,“有一个肥胖的、领取救济金的母亲,她毫无责任感,10 年来一直依靠救济金生活,有过多次婚姻,与每个丈夫都生有孩子”,像这样的描述可能会使我们忽视一些更相关的统计数据,即在接受救济的人当中,仅有10 %的人领取救济金的时间会达到4 年或更久一点。
千万要注意把动人的案例作为证据的情况!
尽管案例可以与结论相一致,但不要被这种一致蒙骗。你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这个案例是否典型呢?" “能不能找出有力的反面事例?" “该案例在表述上有没有偏差?"
即使案例算不上好证据,很多时候案例都是很有用的,是这样吗?当然了!与个人经验一样,案例证明了事件的可能性,并在抽象的统计数据中呈现了一个生动的面孔。案例使人们更容易联想到某个论题,从而对这个论题更感兴趣。
把类比作为证据
这里有一些短文,请你仔细思考它们的结构,尤其要注意用来支持结论的理由。
教育无法让男人和女人为婚姻作好准备。这就好比教他们游泳却不让他们下水一样,是根本行不通的。
对于当前行政部门中所有的不道德行为,谁应该负责呢?应当是总统。毕竟,鱼是从头开始往下腐烂的。
如果叫你每天服用一匙砒霜,你肯定不乐意。所以我实在不明白你为什么坚持吸烟。吸烟和服用砒霜都能置你于死地。这三段都是用类比作为证据的。这种证据与我们以前讨论的那些证据有很大区别。我们如何判断这种证据的好坏呢?在继续往下读之前,请你尽量判断以上三个论证的可信度。
传达信息的人常常将他们熟悉的东西与相对不熟悉的东西进行类比,依靠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来证明某个结论。他们把类比作为一种证据来使用,并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推理:“假如这两者在某一方面是相似的,那么,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是相似的。”例如,研究者开始寻找艾滋病的起因时,他们先确定与艾滋病有相似特征的一些疾病,比如肝炎。然后,他们根据已掌握的这些疾病的起因来找出艾滋病的起因。当我们选择观看某部由朋友推荐的电影 时,我们也是按照类似的方式进行推理的。因为我们与朋友有一些相似的喜好,由此可以推知我们也会欣赏相同的电影 。
由类比得出的论证是指以两个事物间已知的相似性为基础,得出关于另一方相对未知的特点的结论。类比推理是用证据支持结论的一种常用方法。
类比既能激发我们的灵感,也能蒙骗我们。例如,在科学的、有逻辑性的推理中,类比非常有用。当我们以对老鼠的研究为基础得出关于人的结论时,就是运用了类比推理。关于原子结构的多数思想也是来源于类比推理。当需要做出符合逻辑的决定时,我们会参照以往在类似情况下的决定。例如,法官在判断关于焚烧旗帜的禁令是否与受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 相抵触时,必须先判断焚烧旗帜与言论自由 的相似程度。这时,法官就借助类比进行推理。这样的推理是相当有见地的,也很具有说服力。
不过,类比推理也会具有欺骗性。例如,欧盟的一名前领导人 就曾利用类比来证明,犯有通奸、卖淫或同性恋等罪的人应当被判处死刑:
如果你的手指长了坏疽,你会怎么做呢?你会让整只手甚至整个身体都长满坏疽吗。当然不会。所以,你会切掉手指。道德败坏也是如此,我们不得不消灭道德败坏的人。
坏疽与通奸、卖淫及同性恋真的这么相似吗?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这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类比。尽管某些社团 看上去是“有魔力的”,实际上是利用错误的类比推理来煽动群众。
评价李比
由于类比推理相当普遍,而且,既有可能是可信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所以你会发现,认识这种推理并学会如何系统地评
价它是非常有用的。要评价类比的好坏,你需要抓住两个因素:1 .从多个方面比较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2 .相似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联。
注意:你会发现,任意两种事物之间几乎都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仅仅因为两者相似就进行类比推理并不可信。当被比较的两种事物之间存在与论题有关的相似之处,但没有与论题有关的差异时,这样的类比才是强有力的。一切类比都试图阐明事物潜在的原理。类似之处和差异都与类比阂明的潜在原理直接相关。这里有一个运用了类比的论证,我们来考察一下它的可信程度。
如果我的儿子得了流感或麻疹,我就不会让他出门。为什么有的父母要把患有艾滋病的孩子送到学校去呢?难道这些正在生病的孩子还喜欢跑、跳和玩耍吗?既然你不会让得了麻疹的孩子去上学,那么就让患有艾滋病的孩子呆在家里吧。毕竟,他是个病人。
在这个例子中,是否让孩子上学与艾滋病有关,而麻疹与艾滋病主要的相似之处在于这两者都是疾病。尽管如此,我们注意到两者之间的一些差异。麻疹有一些严重的症状,虽然这些症状会逐渐消失,但是麻疹病毒很容易传染。而艾滋病的症状很难预测会如何发展,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出现急性症状。由于艾滋病是通过血液传播,所以一般接触的传染性不强。因此,患有艾滋病的孩子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可以去上学,也很想上学。并且依据现有的知识,我们认为艾滋病不太可能在学校里蔓延。艾滋病与麻疹之间的这些差异影响到我们是否把患艾滋病的孩子挡在校门外,所以这些差异与论题是有关联的;因此,作者的类比没能为他的结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另一种有助于评价类比推理的策略是制造选择性类比来理解作者试图说明的相同现象。这种类比既可能支持,也可能反对原始类比所得出的结论。如果它们与结论相反,就揭示出了原始类比推理存在的问题。
例如,有人认为:为了保持健康、消除疾病以及其他一些与远离疾病有关的好处,应当控制饮酒量。有的人使用常见的类比来支持关于酒精的这个结论:酒精中毒就像生物性原因引起的疾病一样。然而,另一些人制造了选择性类比,认为酒精中毒就像“意志崩溃”一样。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类比可能会使你对原始类比的可信度产生怀疑。
你可以根据下面这种有效方法来产生你自己的类比:1 .确定你所研究事物的某些重要特点。
2 .尽量确定你熟悉的、具有类似特点的其他情况。比如,让自己进行自由 的想像、运用头脑风暴法等。尽可能多地想像各种各样的情况。
3 .尽量判断你所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不熟悉的情况提供一些灵感。
例如,在考虑酗酒的有关问题时,你要尽量考虑其他情况,如吸烟、暴饮暴食或者赌博 ,因为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反复地寻求即时满足而不管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长期影响。这些行为是否能让你从其他角度去看待酗酒呢?现在,你应当有能力来系统地评价本章开始提出的那三个论证了。你可以通过提问来确定论证的结构,然后再通过提问对其进行评价。你应当寻找有关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一般来说,相似点比不同点越多,类比就越成功。如果你发现两个事物没有任何的不同点,并且能找到良好的证据来证明两者确实存在相似之处,那么,这项类比就格外有吸引力。
对于本章开始提到的那三个作为样例的类比,我们都找出了有关的差异来进行反驳。看看你会怎样评价我们列出的这些差异。(样例一)游泳的主要技巧是动力技巧;而建立成功的婚姻所需的技巧不同于动力技巧。像管理财产和沟通这样的技巧是可以在婚姻以外学到的。
(样例二)与一条鱼的部分器官相比,行政部门的“一部分”在功能上具有更大的独立性。程度较低的读职行为可能是由复杂的、吝种吝样的原因引起的。
(样例三)砒霜导致的死亡是即时的、必然的。而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吸烟导致的死亡既不是即时的,也不是必然的。还有,吸烟能使人获得很大的、即时的快感;砒霜却不能。
具有欺骗性的类比符合我们对一种推理谬误的定义;我们把这种谬误称为错误类比谬误。
错误错误类比:当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存在重要的、与论题有关联的差异时.会出现此类谬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所有的类比都进行了错误的假设,所以它们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所有的类比都假设,如果两个事物在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是相似的,那么,它们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是相似的。你最好考虑一下类比的强弱,但是,即使最好的类比也仅仅是建议性的。所以说,如果作者将两种情况进行比较,由两者之间最显著的相似性得出了一个结论,那么,为了支持这个结论,他就应当提供更多的证据。
总结
本章继续对如何评价证据进行了讨论。我们已经讨论过的证据类型有:观察资料、科学研究、案例和类比。每种证据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一般来说,你会更多地相信那些被大量的科学研究直接证实的观点。然而,即使是借助科学研究,也不能澄清所有问题。这时,传达信息的人就必须依靠非结论性的研究和其他证据来源。当他们运用有偏差的观察资料、生动的个案、设计不良 的研究或错误类比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时,你必须格外小心。无论你遇到什么类型的证据,都应当想想“证摺的可信度有多大”这个问题,并判断证据的好坏。
练习
这些证据钓可信度有多大:个人况察、科学请你考察其中使用的证据,并对短文作出
练习 1
与同龄的非收养儿童相比,被收养的儿童在情感上和学业上有多脆弱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洲门在6 一11 岁的儿童中选取了130 名收荆L 崖粼170 名非收养儿童,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测涅湘学习 适应性测试,并让他们的母亲和老师对他们的适应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办理收养事务的机构、中介以及报纸广告、口头宣传,朔门从新泽西、宾夕法它亚东部和纽约征集了收养家庭。而非收养家庭则通过新泽西北部5 个中心学校系统和报纸广告征集。与非收荆七童相比,收荆撞扭山理问题和与学校相关的行为问题上得分较高,而在社会能力和学业成绩上得分较低。可见,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即收捌L 童更容易出现情感问题和与学校有关的行为问题。
练习 2
我们必须形成一套强制性的体系,以便对犯罪行为进行统一宣判。针对犯罪的严重程度划分出不同等级,然后根据等级判处相应的惩罚。这是公平量刑的唯一方式。为特定的罪行划分数字化的等级,与橄榄球规则中触地得6 分、进球得3 分的意义是等同的。
练习 3
是的,美国人民最大的自由 之一就是有权批评政治人物。但是,当言论自由 损害了我们为赢得反恐斗争而付出的努力时,洲门必须为言论自由 划一条底线。Holmes 法官曾说,在拥挤的剧场里大喊“开火”的行为明显具有危险性,这样的言论自由 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凡是不利于反恐的言论都有可能引起明显的、即时的危险。难道Holmes 不是在建议我们为言论自由 制定一条清晰的界线吗?
只有少数人反对这种观点。2002 年春,在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市一家大型超市里,有100 个人回答了“是否应当对不爱国的战争言论进行限
制”这个问题,其中80 %的人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抽样回答一练习 1
结论:收养儿童更容易产生情感问题和与学校相关的行为问题。理由:与非收养儿童相比,收养儿童在心理问题和与学校相关的行为问题上得分较高,而在社会能力和学业成绩上得分较低。
由于这只是一项孤立的研究,所以,我们想知道该研究的结果在这一领域里有多大的代表性。同时,我们也不知道该研究结果是否发表在声誉良好的杂志上。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对这项研究提出一些有用的问题。比如,该研究的样本数量相当大,但是样本的广度值得怀疑。虽然样本是从多个州抽取的,但是收养家庭的规模、收入水平以及家长的年龄等方面代表性如何呢?抽样方面最大的问题可能是缺乏随机性。就征集方式而言,是否存在选择性因素而使得某种类型的家长自愿参与这项研究?收养家庭和非收养家庭的征集方式是否有差别?例如,就算收养家庭的孩子正面临着情感、学业等问题,收养家庭也更乐意参与该研究。如果研究中包含了这类选择性因素,那样本就是有偏差的。此外,测验的评分标准准确度如何呢?家长和老师的评价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孩子的情感适应状况?他们的评价客观程度如何?如果评价者知道某个儿童是被收养的,对他的评价会受到影响吗?在给予结论更多的信任之前,我们想知道更多有关这些评价准确程度的信息。
练习 2
结论:为罪行划分等级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