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近人情
2010年9月27日有篇名为《外媒评中国女性五大特色》文章在各大中文网站上转载,文章分析了中国女性在市场经济及全球化过程中的嬗变,其中就最重要的一个结论是:中国女性(至少是都市女性)变得越来越有野心,越来越渴望成功。
林语堂先生在七十多前总结的美国人的三大恶习 (讲求效率、讲求准时及希望事业成功)在迅速地攻克了中国男性之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攻克了中国女性,用林语堂先生地话说就是如今的中国人变得象七十年多年前的美国人一样,越来越不近人情了。
文章最后得出如下结论:
“今天的中国女性不再拥有昔日东方淑女的美誉,我们的本土品牌也随之失去了魅力。历史上西方人曾喜爱中国的丝绸、瓷器,今天却被法国香水、意大利鞋包、日本化妆品、韩国服装而取代。明明是中国制造,也偏要起名叫‘丽丝’、‘罗兰’等洋名,就是模特也往往起用金发碧眼的西方人。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后代一时间成了没有自己品味和格调的人,诚如诗人余光中所言‘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那些悠久、传统而又古雅的美在我们向物质财富狂飙突进的路途中被抛弃、遗忘,这些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担忧。”
无论这篇文章的结论是否正确,林语堂先生所谓的美国人的三大恶习 几乎是当代每一个中国都市男女的真实写照,我们整日忙忙碌碌,为目标遥遥无期而焦虑,为金钱而焦虑,为不能出人头地而焦虑,焦虑几乎写在每一个都市男女的脸上,不成功的渴望成功,成功了的渴望更成功,没钱的渴望有钱,有钱的渴望更有钱,没名的渴望出名,出了名的不时地制造着话题,唯恐自己成了过气明星。
焦虑时时刻刻灼伤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为了使我们不象几十年以前美国人那样不快乐,我们更有理由暂时放缓我们的脚步,来听一听林语堂先生给当初的美国人上的一课:《生活的艺术》。
作为陈独秀、胡 适、鲁迅的同时代人,林语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他无疑见证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批判,他清晰地看到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观点的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看得一无是处从而妄自菲薄,一种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说得无人能敌从而自满自大,林语堂先生也许是群情激愤中少数几个清醒者,他借给没有文化的美国人上课之机,客观地比较了中西文化及生活哲学的不同,他的《生活的艺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在它的影响下的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反思,他得出的结论即不光明,也不黑暗,那就是无论是文化还是生活方式,中西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中国人应该向西方人学习 严谨做事,西方人应该向中国人学习 悠闲度日。作为中国人,我们既不应该妄自菲薄也不应该狂傲自大。
关于中国人的生活以及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林语堂如是说:
“中国人过着一种比较接近大自然和儿童时代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本能和情感得以自由 行动;是一种不太重视智能的生活,敬重肉体也尊崇精神,肯人深沉的智慧、轻松的快乐活和熟悉世故但很孩子气的天真,这些成了一种奇怪的混合物,所以归纳起来,这种哲学的特征是:第一,一种以艺术的眼光对人生的天赋才能;第二,一种哲理上有意识地回到简单;第三,一种合理近情的生活理想;最后的产品就是一种对于诗人、农夫、放浪者的崇拜,这是可怪的。”这样的悠闲从容、天真烂漫肯定让当时那些终日忙忙碌碌,不知享受人生的老外们羡慕不已同时无地自容。
中国人何以形成这样的人生哲学,林语堂在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肚子那里找到了渊源,是老庄教会了中国人清静无为,是孔孟教会了中国人中庸,是肚子都会了中国人不要以自己的欲望 为敌。在林语堂看来,陶渊明无疑是中国人生哲学最高和谐的体现者,即“所谓的理想哲学家即是一个能领会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鄙,能爱好人生而不过度,能够察觉到尘世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生活于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境地,而不仇视人生的人。”
即使林语堂把中国诸子翻译成了地道的美式英语,愚笨的美国人可能也不能真的体验中国快乐哲学的妙处,为此林语堂以金圣叹的三十三则“不亦快哉”告诉美国人“生活中不是缺少快乐,而是缺少快乐的发现”,但他没有告诉老美的是,这个无害的快乐的人,最终被砍了头。
这还不算,林语堂从技术层面指导老美中国人如何卧床 、谈论、交 友、品茶、着衣、尝花、赏石、赏树,如何旅行、读书、写作,从而几乎把中国的享乐文化翻了一个遍,我不知老美们读着《浮生六记》时感觉如何,但我基本敢保证他们读了《幽梦影》后会觉得自己基本上是白活了,几艘航空母舰在中国人的快乐以及精致人生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在扬我国威、耀我中华的同时,林语堂没忘了批判和嘲笑一下西方的所谓礼仪、宗教、哲学,无论它们有多大的好处,但都有一个不好处,那就是:不近人情。
但不幸的是,今日的中国人,特别是忙碌的中国穷人,越来越象林语堂当年看到的大多数美国人,而今日的美国人,特别是美国富人,却越来越象古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