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毫无疑问是我最喜欢的世界名著。
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大概八九岁。在电视上看了《悲惨世界》的电影,便从爸爸的书架上翻出这部小说来看。很旧的书,纸页已经发黄,还是繁体字印刷的,并 且只有前两册(共五册)。我却完全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有很多感人的细节,与电影画面交织在一起,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特别是那位善良的主教大人,冉阿让 偷了他的银器,被警察押着来到他面前时,他对冉阿让说:“您为什么不说这是我送给您的呢?”就这一句话,改变了冉阿让的一生。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冉阿让去领小女孩珂赛特的情节。和我那时差不多大小的小女孩珂赛特,本来那么漂亮、天真、可爱的孩子,远离母亲,落入火坑,饱受欺凌,陷 入那么悲惨的境地。直到那一晚,冉阿让出现在珂赛特的世界里,帮她提水,送她洋娃娃,送她银币。他就像天神一样,给她带来光明和希望,带她逃离黑暗,获得 新生。雨果的笔触是如此生动,我仿佛亲临其境,和珂赛特同悲同喜。那一章读来令人心酸,却最终欣慰。
还有冉阿让带着珂赛特在黑夜里逃亡,躲避警察追捕的情节。惊险紧张,读起来为他们捏了一把汗,直到他们逃离险境。
少年时反复地读我所喜欢的部分,对那些细节都极其熟悉,中学时从县城的图书馆借到了全本。不过那时主要关心的是情节,跳过了很多枝蔓铺垫的内容,只是追踪主要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本书实在大部头,直至今日,我仍然没有完整地读完。
去年寒假回家,又从书架上拿出1、2册来读,仔细地读了那些少年时跳过的内容。此时吸引我的已不仅仅是情节,而是心理和气氛的描写。比如冉阿让刚出狱时那 种被世人遗弃的孤独和绝望,本来由于那种绝望,他已经准备放任自己陷入罪恶的深渊。是主教的仁善,拯救他免于又一次的牢狱之灾,也拯救了一颗濒于绝望的 心。从此世上少了一个凶恶的苦役犯,而多了一个义人。
仁爱就像种子,播于人心就会生根发芽,并泽被于更多的人。
当冉阿让听说无辜的商马第伯伯被误认为是冉阿让而将被判罪,那一夜的内心挣扎实在扣人心弦。冉阿让不是圣人,他也有自私的想法,但当他终于走上法庭自首的那一刹那,没有一个读者不为之动容吧。
因为对死去的芳汀的承诺,他再度逃亡,救出了珂赛特。从此他成为了这个孤女唯一的依靠,无论是出于慈悲还是承诺,他给了珂赛特最无私的爱。
始终对小说中这句话印象很深:“主教在冉阿让心里唤醒了善的意义,而珂赛特在他心里唤醒了爱的意义。”原来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唤醒和拯救。那么在我们的生命里,又是否存在这样的人,唤醒我们心灵中深藏的力量?
读这部小说,很多地方几乎令人感动得落泪。雨果对人世的疾苦有如此深切的体察,然而他又如此信仰善与爱的力量,相信它们可以拯救世界。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种大悲悯的情怀。
曾经看过对这本书很教条式的评价,说这本书是浪漫主义作品,说相信依靠善与爱来解决社会中的问题脱离现实。总之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相比不够深刻云云。后来 上了大学,明白那些所谓主义的划分原来没什么意义。或许是吧,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义人,不存在这么多离奇巧合的情节。但我觉得文学作品之所以震撼 人心,正在于它表达了一种终极的理想。仁善与博爱的理想,灵魂的自我拯救,正是这部书最伟大的地方。
但这本书同样是现实的。记得这本书的题记“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只要这些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 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小时候读这部书时还不谙世事,只是当作别人的故事来读。而如今,我明白中国现实社会中类似的现象一点也 不少见,可是谁能像雨果一样,真切地体会那些生活在最底层人们的痛苦,写出这样深刻感人的作品?